基于HADCM3模式的我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时空预测研究任务书

 2022-04-04 09:04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设计方案、规划等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气候变化区域显著,因而开展气候区域界线研究是我国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重要科学基础,对人类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我国气象观测数据(1950-2014年)和HADCM3模式的气象模拟数据,开展我国主要气候区域界线的时空变化及其预测研究,揭示和预测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为认识和理解我国气候时空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完成数据的收集、获取和预处理,保证气象数据在量纲和格式上的统一,实现主要气象指标(如降水量和温度等)的空间插值,继而对HADCM3模型模拟数据进行数据质量的评价,以验证模拟数据使用的可行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参考文献(不低于12篇)

[1]陶诗言,杨鉴初.十年来我国气候学研究的成就[J].气象学报,1959,03:251-257.[2]徐淑英,郑斯中.三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学研究工作[J].地理学报,1979,04:293-304.[3]丘宝剑.全国气候区划的一些问题[J].气象,1980,09:6-8.[4]陈咸吉.中国气候区划新探[J].气象学报,1982,01:35-48.[5]袁媛,柳艳菊,王艳姣,等.2014年春季我国主要气候特征及成因简析[J].气象,2014,10:1279-1285.[6]史培军,孙劭,汪明,等.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10:2294-2306.[7]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2014,09:1248-1258.[8]王玮,常学礼,刘良旭,等.19612010年中国东北半干旱区东界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沙漠,2013,02:382-389.[9]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等.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J].地理研究,2013,06:987-997.[10]韩翠华,郝志新,郑景云.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3,06:887-896.[11]卞娟娟,郝志新,郑景云,等.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J].地理研究,2013,07:1179-1187.[12]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等.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J].科学通报,2013,30:3088-3099.[13]刘静.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气候区划的变化[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14]范泽孟,岳天祥,陈传法.全球平均气温未来情景的降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03:267-274.[15]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6:934-942.[16]郑景云,尹云鹤,李炳元.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J].地理学报,2010,01:3-12.[17]郑景云,邵雪梅,郝志新,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0,09:1561-1570.[18]丛振涛,辛儒,姚本智,等.基于HadCM3模式的气候变化下北京地区冬小麦耗水研究[J].水利学报,2010,09:1101-1107.[19]毛飞,孙涵,杨红龙.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01:17-26.[20]张翀,李晶,任志远.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中国近4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1,02:211-217.[21]虞海燕,刘树华,赵娜,等.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04:1-11.[22]范泽孟,岳天祥,等.中国气温未来情景的降尺度模拟[J].地理研究,2011,11:2043-2051.[23]程志刚,曹双平,李婷.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气候带可能变迁[A].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中国气象学会:,2011:7.[24]李爽,王羊,李双成.中国近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9,06:1593-1605.[25]葛全胜,曲建升,曾静静,等.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态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06:369-375.[26]丁裕国,张耀存,刘吉峰.一种新的气候分型区划方法[J].大气科学,2007,01:129-136.[27]丁一汇,任国玉,赵宗慈,等.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01:1-10.[28]范丽军,符淙斌,陈德亮.统计降尺度法对华北地区未来区域气温变化情景的预估[J].大气科学,2007,05:887-897.[29]白爱娟,翟盘茂.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讨论[J].气象科学,2007,05:584-590.[30]叶笃正,严中伟,戴新刚,等.未来的天气气候预测体系[J].气象,2006,04:3-8.[31]赵平,南素兰.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6,06:725-735.[32]郑度,葛全胜,张雪芹,等.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2005,03:330-344.[33]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01:4-9.[34]陈宜瑜,丁永建,佘之祥,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Ⅱ):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02:51-57.[35]秦爱民,钱维宏,蔡亲波.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的气温分区及趋势[J].气象科学,2005,04:4338-4345.[36]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等.近50年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及其成因初探[J].气象学报,2003,03:364-373 387.[37]李本纲,陶澍,林健枝,等.地理信息系统与主成分分析在多年气象观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0,05:509-515.[38]李克让.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J].地理学报,1996,S1:1-14.[39]秦爱民,钱维宏,蔡亲波.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的气温分区及趋势[J].气象科学,2005,04:4338-4345.[40]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等.近50年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及其成因初探[J].气象学报,2003,03:364-387.[41]李本纲,陶澍,林健枝,等.地理信息系统与主成分分析在多年气象观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0,05:509-515.[42]李克让.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J].地理学报,1996,S1:1-14.[43]Knapp, P.A., Grissino-Mayer, H.D., Soul, P.T..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and the spatio-temporal occurrence of extreme single-year drought events (15001998) in the interior Pacific Northwest, USA. Quaternary Research, 2002, 58, 226-233.[44]Molero-Castillo, G., Meda-Campana, M..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 case of study. Computing Congress (CCC), 2011 6th Colombian. IEEE, 2011, pp. 1-6.[45]Khosravi, M., Armesh, M..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of Markazi Province: An Application of Factor and Cluster Analysis.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2012, 23, 87-10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