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桤不同混交比例下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的研究任务书

 2022-02-25 09:02

1.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设计方案、规划等

1前言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它是土壤肥力指标最活跃的因素,是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最大量的矿质元素。生物体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最需要的养分是碳素,其次是繁殖新生细胞所需的氮素,由于高等植物具有叶绿素,从而解决了碳素营养问题,但是因为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素,而氮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强移动性及高损失率,常常导致氮在土壤中成为最易耗竭的营养元素而最先成为作物生长的养分限制因子。由于氮素对植物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使氮的循环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大多数植物而言,它们均能吸收同化硝态氮、氨态氮、尿素态氮以及一定量的氨基酸态氮。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氮有效性和植物营养的认识几乎是完全建立在矿质氮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植物有机氮营养现象被深刻揭示出来,许多生态系统中有机氮(尤其氨基酸类)对植物氮营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课题主要针对我国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以土壤养分为出发点,分析不同的混交比例林分结构下人工林土壤重要理化性质,特别是氮元素的时空格局及其差异,明确混交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元素含量、形态、转化(矿质化)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探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元素有效供给的影响因素,结合林分生长状况研究,探索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土壤氮元素与植物生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寻找到提高人工混交林生产力的途径和促进林分健康稳定生长发育的技术措施,更好地发挥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同时从肥力的角度也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工混交林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基本数据和理论依据,对人工混交林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方案拟定:

  本研究的对象为三种比例下的杨树桤木混交林和杨树纯林,都设在泗洪县陈圩林场。所设置样地三种杨树与桤木的比例分别是1:1、1:2、2:1。三种混交比例下的杨树桤木林龄和杨树纯林都为3年,且样地大小相同。土样采集采取多点随机分布的原则以及选择有代表性的样点,去除边缘效应。采集土样的深度根据树种吸收营养根集中分布的深度确定。本研究结合杨树桤木根分布情况,每个点分别采集0~10cm、10~20cm、20~30cm土层土壤。每块样地划分3个小区,每个小区按照S型取5个点,将5个点所采土样每层混合均匀作为一个样,采用四分法留取1kg左右,依次分别放在标记好的塑封袋中,供分析和试验使用。每个小区共3个样,一个样地共9个样,共计36个样。取土样的同时在0~20cm相应的土壤层中取环刀和铝盒,供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3.本实验的研究工作安排:

(1)2016.1-2016.2: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明确研究内容、方法

(2)2016.3-2016.5:按照试验设计的步骤采样,测定,分析样品,获得相关数据。

(3)2016.5-2016.6:全面整理、分析、综合所得数据,撰写论文。

4.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主要通过室内对土壤样品的处理及各形态磷的测定获得数据,采集的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汇总整理,对各指标绘制图表。将Excel软件汇总整理,并进行方差分析。

5.结果与分析

对不同比例下土壤氮相关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之间差异。论文力求文字简洁,图表符合规范,结果分析翔实,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6.结论

  根据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并进行必要的讨论。

7.附表

  对图表做好正确简洁的标识。

2. 参考文献(不低于12篇)

[1]朱兆良,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6.

[2]钟铃铃.关于土壤中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J]. 北方环境,2002,(3):50~53.

[3]黄昌勇.土壤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92~200.

[4]Bremner J M.Organic forms of nitrogen.In agronomy 9.Methods of soil analysis[J]. C.A.Black em.Madison:Wis.American Socie WofAgronomy,1965,1238~1255.

[5]沈其荣,史瑞和.不同土壤有机氮的化学组分及其有效性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0,21(2):54~57.

[6]周克瑜,施书莲.我国几种主要土壤中氮素形态分布及其氨基酸组成[J]. 土壤,1992,24(6):285~288.

[7]Bremner J M,Organic nitrogen in soil.In:WV BartholomeW,FEClark,Eds.soil Nitrogen[J]. MadoSPn:Wise,Am.Soc.Agron.Inc,1965.93~149.

[8]姜一.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凋落物分解氮释放对土壤氮形态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

[9]孙素琪,王玉杰,王云琦,等. 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土壤氮素动态变化[J]. 环境科学研究,2015,01:66-73.

[10]姜一,陈立新,段文标,等. 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混交林林隙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J]. 生态学杂志,2014,12:3374-3380.

[11]程国玲,唐立君,郎福生.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氮磷养分特点及变化[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01:26-29.

[12]Stevenson FJ.Dynamic of soil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humus chemistry[J]. ChaPter.Vienna,1982:93~119.

[13]陈金泉. 沙棘人工林衰败原因及其对林地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4]苏波,韩兴国,渠春梅,等. 东灵山油松纯林和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作用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1,02:195-203.

[15]刘文飞,樊后保.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特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25(6):52-58.

[16]李国栋,周科朝,杨明莹,等. 不同类型人工毛竹林土壤碳氮含量及转化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3,03:248-252.

[17]莫江明,彭少麟,方运霆,等. 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2001,03:492-497.

[18]Bremner J M.Nitrogenous compounds.Mclaren,Petersen(eds.).Soil Bio-chemistry[M]. New York:Marcel Dekker,Inc.1967,26~30.

[19]武冠云.土壤有机氮的形态、分布及其易分解性[J]. 土壤通报,1986,17(2):90~95.

[20]文启孝.土壤氮素的含量和形态[D]. 南京:江苏科学技木出版社,1992,3~2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