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蒎酮合成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任务书

 2022-04-01 09:04

1.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设计方案、规划等

1 前言 噻唑环是一类重要的五元芳香杂环, 含有氮和硫杂原子, 具有丰富的电子, 易形成氢键、与金属离子配位以及-堆积、静电和疏水作用等多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 这种结构赋予了噻唑类化合物许多特殊的性能, 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 引起众多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相关研究工作包括其合成方法日趋增多. 尤其是随着一系列噻唑类化合物成功用于临床和农业生产, 噻唑类化合物的研发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在医药领域, 噻唑类化合物可与生物体内多种酶和受体等靶点结合从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 几乎涵盖了整个医药领域,且已经有众多噻唑类化合物用于临床, 如抗生素药物头孢克肟、抗癌药物达沙替尼、抗寄生虫药物硝唑尼特(、消炎药物美洛昔康等均为临床首选的一线药物; 在农业领域, 噻唑类农药研发异常活跃, 已有大量噻唑类农药如噻菌灵、噻虫嗪、噻唑禾草灵等用于农业生产, 为确保农作物丰收和农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材料领域, 噻唑类化合物作为新型材料已在染料、抗腐蚀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导电材料以及场效应晶体管等多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生命科学领域, 噻唑类生物染色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噻唑黄等作为核酸染色剂具有亲和力强、荧光系数高等优点, 为跟踪检测DNA和RNA 的生理活动等研究提供了方便。 此外,噻唑环分子内含有富电子的氮硫杂原子和共轭体系,具有强的分子内电子转移特性,这种结构使噻唑类化合物表现出许多特性。随着噻唑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代的噻唑类医药、农药、材料等必将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2 研究内容 1)诺蒎酮缩氨基硫脲的合成路线;2)噻唑衍生物的合成路线;3) 重氮化反应 其中R为: 2-4)噻二唑合成路线

3、论文要求: 1)论文内容包括中英文摘要、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2)论文书写按学校教务处的具体要求进行,要求语言简洁、精炼,条理清晰; 3)实验记录完整、实验数据可靠,不得编造实验数据 4、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有事必须请假,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切实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参考文献(不低于12篇)

[01]祝润民, 丁国华.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8, 37(3): 2235 [02]陈才俊, 宋宝安. 噻唑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 2005, 44(2): 5355 [03]罗晓艳, 任叶果, 黄明智. 具杀菌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农药研究与应用, 2006, 10(3): 58 [04]周成合, 于克贵, 孟江平, 方波, 罗燕, 张飞飞, 李潭清, 李桔. 双苯并咪唑及其鎓类化合物、制备 方法及其医药用途. CN 101397276(A),2009-04-01 [05]王艳, 周成合. 三唑类药物研究新进展.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 41(9): 14921456 [06]陈寒松,李正名. 3-吡唑基-6-取代-三唑[3,4-b]1,3,4-噻二唑的合成和生物活性[J.应用化学,1998,15(3):59 - 62. [07]梁芳珍,徐克花,任建成 . 2-氨基噻唑缩取代水杨醛 Zn(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J]. 合成化学,1999,7(2):121 - 124. [08]吕守茂,刘波,陈士耀. 一类含噻唑环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及其折分[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1):66 -69. [09]王有名,李正名,韩卫芬,等. 3-杂环胺甲烯基烷基(芳基)-5,6-二氢-2H-吡喃-2,4-二酮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应用化学,2001,1(8 7):524 -527

[10]杨小平,李正名,陈寒松,等. 2-芳甲酰氨基硫羰基-3-异噻唑酮及 4-氰基-5-甲硫基-2-芳甲酰氨基 硫羰基-3-异噻唑酮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3):395 -398. [11] 赵梅欣,王梅祥,黄志镗. 烯酮缩合与芳基异硫氰酸酯的反应合成异噻唑化合物的一个途径[J]. 化学学报,2001,59(10):1763 -1768. [12] 刘翠华,吕斌,黄天宝,等. ![-(6-甲基-7-硝基苯并噻唑)-2-氧代]烃基膦酸酯的合成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4):503 -506. [13] 李在国,黄润秋,杨昭,等. 含苯并噻唑环的 -氨基膦酸二苯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 应用化学, 1999,16(2):90 -92 [14] Marks, P. A.; Richon, V. M.; Miller, T.; Kelly, W. K. Adv. Cancer Res. 2004, 91, 137. [15] Adachi, M.; Zhang, Y.; Zhao, X.; Minami, T.; Kawamura, R.; Hinoda, Y.; Imai, K. Clin. Cancer Res. 2004, 10, 3853. [16] Park, S. Y.; Jun, J. A.; Jeong, K. J.; Heo, H. J.; Sohn, J. S.; Lee, H. Y.; Park, C. G.; Kang, L. Oncol. Rep. 2011, 25, 1677. [17] Furdas, S. D.; Kannan, S.; Sippl, W.; Jung, M. Arch. Pharm. Chem. Life Sci. 2012,345, 7. [18] Singh, S.; Khar, A. 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 2006, 6, 259. [19] Capaccione, K. M.; Pine, S. R. Carcinogenesis 2013, 34, 1420. [20] Lee, H.; Zhang, P.; Herrmann, A.; Yang, C.; Xin, H.; Wang, Z.; Hoon, D. S.;Forman, S. J.; Jove, R.; Riggs, A. D.; Yu, H.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7765. [21] Heemers, H. V.; Sebo, T. J.; Debes, J. D.; Regan, K. M.; Raclaw, K. A.; Murphy, L.M.; Hobisch, A.; Culig, Z.; Tindall, D. J. Cancer Res. 2007, 67, 3422. [22] Atadja, P. W. Prog. Drug Res. 2011, 67, 175. [23] Vernarecci, S.; Tosi, F.; Filetici, P. Epigenetics 2010, 5, 105. [24]Dekker, F. J.; Haisma, H. J. Drug Discovery Today 2009, 14, 942. [25] Balasubramanyam, K.; Varier, R. A.; Altaf, M.; Swaminathan, V.; Siddappa, N. B.;Ranga, U.; Kundu, T. K. J. Biol. Chem. 2004, 279, 51163. [26] Balasubramanyam, K.; Swaminathan, V.; Ranganathan, A.; Kundu, T. K. J. Biol.Chem. 2003, 278, 1913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